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

您的健康存摺有多少資產?

作者: 徐慶玶 醫師




您的存摺有多少錢?


如果有人問您:您的存款有多少?請問您答得出來嗎?如果答不出來,您會去問您的銀行行員?還是您的理財專員?還是您的家人?


誰是應該答得出這個問題的人呢?

如果您的父母已經高齡超過80,理財的能力已經不太好,是該讓他繼續自理?還是由您接手管理他的財務?還是應該由專業人士來管理?如果是找專業人士,您是否會定期關心一下目前的財務狀況?

我們常說健康就是財富,但是我們對待自己健康的方式,跟我們理財的方式,一樣嗎?有多少人答的出來自己的健康狀況如何?有多少人了解父母的健康狀況?


關心卻困惑的子女


一對兄妹陪著80歲的母親來看診,母親平常已經在心臟科門診看診多年,在那裡一併處理她的糖尿病還有心臟血管的問題,孩子們說,媽媽最近腳不舒服,所以比較少活動,希望找一個醫師治療這個問題。也希望找一個醫師統合媽媽所有的藥物。

我問奶奶她平常血糖控制的好不好,她說
“每應該還可以吧,醫生都開三個月的處方給我啊。 ”
我又問這對兄妹,媽媽平常的血糖控制的好不好,他們也說應該還可以吧。

我告訴他們,兩個月前的糖化血色素8.5%。即使是以奶奶的年紀來說,都是太高了,所以血糖控制並不好。但是目前心臟科醫師開給奶奶的所有藥物,都是重要且必要的藥物,目前重點應該不是調整藥物

孩子們接著問
“如果血糖控制不好,醫生為什麼不調高胰島素的量呢? ”
我說,低血糖的危險性遠高過高血糖,如果奶奶自我照顧能力不足,家人的支持系統也不夠強,我們首先要避免的是低血糖。

檢查後我告訴這對兄妹,奶奶敘述的腿部不舒服的、燒灼的感覺,比較像是糖尿病神經病變,是糖尿病控制不良或者是糖尿病病程很久,產生的一種後遺症。

這對兄妹接著問我
“糖尿病會影響到神經喔? ”


人怎麼會突然變老


這對兄妹很有心要照顧,而他們目前正面臨了在門診中常會看到的狀況。

原本可以自理生活及藥物的長者,因為年紀變大功能變差,疾病的控制也就變差了。孩子們發現狀況不對時,常常覺得很震驚:我媽媽本來不是很健康嗎?我媽媽的疾病不是控制的很好嗎?

面對有鐵打身體為我們遮風擋雨的父母,大家容易忘了,他們也會變老,當發現這個事實,通常很震驚。

我跟這對兄妹解釋,其實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藥物,醫師已經處方了,現在又有症狀,我們會再檢查看看是病情加劇還是有其他的原因。等檢查結果出來,如果有需要的話,會針對結果調整用藥。

現在比較重要的問題,不是開藥,而是怎麼樣整合家裡的照顧能力,提供奶奶合適的照顧,包括血糖監測。奶奶年紀大了,自行服藥或者是就診可能都有困難了,家裡的人要討論出一套處理方式。

我同時建議家屬,白天的時候,安排奶奶到日間照護或者是老人大學去上課,家屬面帶難色的說
“我要上班,沒有辦法接送。可以讓她待在家裡嗎?這樣我比較安心 ”
我不贊成,因為一個人呆在家裡一整天非常無聊,非常可能都坐在電視機前面打瞌睡,造成晚上睡眠狀況不佳,以及體能的退化。

所以我提供幾個建議,例如:可以找信任的計程車行,約定好時間,他們去接送奶奶。也可以聯合同一個社區,有需要的爺爺奶奶,湊個三四個人,一起去上課,不但可以分擔交通費,一起去更安全,也更有趣。

想想我們小的時候,爸爸媽媽怎麼安排我們去上幼稚園?怎麼安排我們上學的路程?可能是跟幾個家長合作分擔接送的任務,可能是找好同一條路的同學一起走,我們現在就這樣幫父母安排。

安排需要花腦力跟心力協調,更需要考量家庭的狀況,這件事沒有辦法由醫護人員來做,畢竟,每個家庭的狀況都不一樣。

但是到底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,醫院中的許多專業人士可以提供建議,包括:社工師、個案管理師、護理師⋯⋯⋯


兩個解決方法


在我們眼中像巨人一樣的爸爸媽媽也會變老。

爸爸媽媽體貼孩子要上班,習慣自己就醫,醫生開什麼藥就吃什麼藥,到底自己的病況是怎麼樣,其實也搞不清楚。

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,有兩個解決方法:

1. 在住家附近找一個基層醫師,作為爸爸媽媽的醫療顧問。


慢性疾病控制良好的時候,可以由基層醫師持續照顧,若病情變化,有需要到大醫院治療或者是住院時,長期照顧的基層醫師可以寫個摘要,家屬帶去大醫院,讓醫師比較了解長者的狀況。家屬也別忘了在病情穩定後,把檢查結果帶回去給基層醫師做紀錄。

當孩子回家看父母的時候,可以到基層醫師那裡掛個號(是的,所有的醫療諮詢都應該掛號,除非,你覺得這件事跟聊天一樣無關緊要),跟醫師討論,了解父母的近況。

尤其是當功能衰退比較明顯的時候,更需要跟醫師諮詢
"是不是要準備請看護了?是不是要送爸爸媽媽去日間照護了?"
這時候,沒有比住家附近的基層醫師更好的諮詢管道了。這樣可以讓爸爸媽媽的生活品質比較好,子女也可以掌握爸爸媽媽的身體變化。

但是,如果從來沒有在基層醫師那邊建立資料,一時之間,醫師是沒有辦法給予合適的建議的。請找一個住家附近的基層醫師,開始建立關係吧!


2. 如果已經習慣在大醫院看診,則需要找一個固定陪父母看診的人。


這個人要有能力在陪看診的過程中,跟醫師討論父母近期的身體變化,也問清楚醫生的判斷和處理方式。作為醫師和家屬之間的橋樑!請記得付這個人該有的報酬。


財產自己負責,健康,也一樣


很多人覺得健康的事情太複雜,應該由醫師和護士負責,但是從上述的例子,您可以看得出來,家中的照顧資源整合和分配才是重點。

醫師再怎麼會開藥,也沒有辦法在白天陪奶奶聊天、陪奶奶運動,但是聊天和運動,都是維持奶奶功能的重要手段。

當您遇到困難的時候,有許多專業的人士可以提供幫忙,包括護理師、個案管理師、心理師、營養師、復健師、社工師以及醫師。

每個專業的養成都需要時間,付費諮詢是為了自己、也為自己的孩子。

該付多少費用才是合理?請您想想,您希望您的下一代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?

一個專業能力被肯定的社會?還是專業不值錢的社會?






歡迎到旅遊醫學/家庭醫學粉絲專頁瀏覽及留言。有任何問題也歡迎提出討論!

若您想私下討論或是就診過程有任何問題,歡迎來信 email: drhsuinfo@gmail.com

我將儘量回答常見問題(因時間有限,可能沒有辦法回答所有的問題,如果是急性身體症狀,例如發燒、拉肚子......請直接就醫)

如果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,按個讚鼓勵一下,也請分享給需要的人吧!謝謝!